更新时间:2025-10-30 09:03:30


从看完电影那天就想写一写感受。但是好像只是一团火在燃烧,我跟朋友家人分享,我一遍遍回想电影中的情节,但是好像又无处下笔,不知道该从哪开始讲述。
可能是因为每个大人都是从青少年走过来的,即使我们自认为“健康”,都好像有个自己在某个年龄偷偷地舔舐伤口。就像影片中闭国锦的鞋带,那个小小的男孩子绝望地盯着散开的鞋带。但是幸好,在医生的帮助下,他终于教那个不会系鞋带的小男孩系上了鞋带,倔强地说着“我想变成正常人”的男孩子终于回到了学校,可以继续他的人生了。
影片中郑毅教授展示的数字触目惊心,随着社会的发展,中国人对于生理健康越来越重视,生病了及时就医,但是对于精神类疾病的重视程度远远不足,特别是对青少年的。对于很多家长来说,小时候最大的渴望就是吃好喝好,所以对自己的孩子,首先就是满足他们的衣食住行,但是对心理的共情却少之又少,我并不觉得这就是家长的问题,而是一个社会性问题。家长们甚至老师们从来没有相关的知识获取途径,即使读过几本如何养孩子的科普性书籍,即使上了几节心理的课程,回头却发现现实与那些教材完全不同。因为大家都不知道孩子心理出现问题,所以只能凭借经验来判定“顽皮”“捣乱”“不好好学习”。甚至因为病耻感,社会对精神类疾病简单粗暴地定义为“疯子”而出于对孩子的保护或者对脸面的保护,拒绝带孩子就医,甚至对孩子进行更深一层的精神虐待。
我曾经看到过很多新闻,关于“戒网瘾学校”关于“国学培训学校”,送进去“不听话的孩子”就可以收获一个“乖巧懂事”的小孩。或许有很多家长是为了偷懒,把自己没好好教育孩子的锅甩给孩子自己,单纯是为了自己受益。但是也有很多家长是只能找到这种途径吧?当孩子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,询问老师和其他家长也没有结果,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做的时候,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,肯定是会搜索一下相关的信息。但是当接收到的信息是只要送孩子参加一下这种“培训”,孩子就“变好”了。就像那些寻求治疗却被黑心医院骗走救命钱的患者,就像家庭贫困努力求学却被骗子骗走最后的积蓄的学生。最后的结果就是,孩子被摧残,一个家庭也被摧残。
在我们日常生活中,好像非常喜欢“比惨”,当你说你觉得心里不舒服的时候,就会有人说“你还是闲的,看人家XXX比你更辛苦”。当你说你想休息一下的时候,就会有人说“要赢在起跑线,你落后了别人就赶上来了”。于是大家都匆匆忙忙。这种匆忙从成年人传达到小孩子身上,当一个孩子说自己累,就会被说“你有什么好辛苦的,我们工作更辛苦”,当一个孩子实在是承受不住压力选择绝路时,他想的是什么?或许只是“我想休息一下”但是大家只会说“这个孩子不会体谅父母”“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真差,像我们当年XXX”但是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?升学的压力并不比工作的压力更小,焦虑逐渐变成一种“时髦”,有些人拿焦虑来赚钱,家长的焦虑又转移到了孩子身上。
影片中的闭国锦患有ADHD(注意缺陷多动障碍),但是直到自己要求治疗的时候才确诊。实际上ADHD本来就是一种儿童常见的精神类疾病,大家普遍认为,多动症长大了就好了,因此错过了治疗时间和治疗机会,实际上许多成年人的注意力不集中,都是因为之前的病症被掩盖,就像闭国锦一样,因为聪明所以找了一些“窍门”来帮助学习,随着课业增加,这个问题才逐渐显现,但是老师家长因为缺失这方面的知识,所以误判为“长大了光想玩”,却无法看到这一情况背后是孩子多年来“维持正常”付出的努力。像闭国锦这样的孩子有多少呢?我们不知道,但是我们可以知道的是,无论是找窍门还是找老师家长表露心意,都是孩子们在自救。
回归到这部影片,我觉得遇到的一个观众说得特别好“恰到好处”。我们都知道,像这种纪录片,特别是精神疾病的纪录片拍摄起来有多困难,需要获取医院学校患者及家属的同意,什么可以拍什么不可以拍,什么可以展示给大众什么不可以,要选取怎样的故事和案例可以引起观众的关注和共鸣,这里面有太多太多的困难和挑战了。电影的主线是闭国锦的求医到回归校园,给了我们一个美好的“结局”,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治疗都是简单的,影片最后曲医生还在回访和取药,如何让患者真正好好地度过未来几十年的人生,和在医院里进行短期治疗同样重要。因为时长和题材关系,所以在这个片子里许多重要的东西都是以几分钟的镜头呈现的,比如郑毅教授的几次讲座,比如医院里值夜班的场景,比如医生们的沟通。管中窥豹,可见一斑。我们可以顺着这些情节深挖下去,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和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面临的问题。所以才说这个电影“恰到好处”,可以给患者和心理学领域的从业者更大的信心,可以给我们这些不了解的人一个了解学习的机会,可以让更多的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,从根源上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,在意识到心理出现疾病时可以及时就医,同样也可以让很多心理亚健康的人放松,寻找一些可以纾解情绪的方式,而不是在一次又一次地恐惧和压抑中恶性循环,从心理亚健康演变为精神疾病。
其实非常幸运能在影片上映之前看到相关信息,非常幸运所在的城市有排片,非常幸运地遇上田艳导演和郭菲制片人的路演现场,听大家的交流互动。我的感觉是影片之外有更大的世界,观看影片的时候我可以听到大家的啜泣声,交流的时候听大家的讲述问答,我突然意识到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意义,就像海报上的照片,那扇窗外就是清晨,窗内是大家的陪伴和支持。影片的底色并不是痛苦绝望的,而是充满希望的,晴朗的天空,洋溢着笑意的脸庞,都像是清晨的阳光,终将洒在每个人的身上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
